历史沿革
兴和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南部,地处晋、冀、蒙三省区交界处,素有“鸡鸣闻三省”之称。东距首都北京240公里,西距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200公里,是自治区对外开放的南大门,系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。兴和县历史悠久,文化蕴籍。战国时期,兴和县属赵国代郡,置延陵城,历代分别在境内设置路、府、州、县。到西汉时置延陵县、沮洳县,隶属代郡。东汉后期到魏晋被鲜卑族所据。宋朝置威安县。元代隶中书省兴和路。明朝置榆林县。清时置丰川卫,光绪29年(1903年)置兴和厅,隶山西省归绥道,属蒙古察哈尔正黄、正红二旗游牧之地。民国元年(1912年)改厅为县,1929年改隶绥远省。1948年兴和解放,1950年属绥远省,1954年为内蒙古自治区平地泉行政区属县,1958年划归乌兰察布盟,2004年乌兰察布撤盟设市后,属乌兰察布市辖县。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,各民族水乳交融,和眭共处,形成了集草原文化、农耕文化和晋商文化为一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多元化。这里有遗迹犹存的古长城,珍品甚多的古文物,以鲜卑拓跋家族为代表的皇家故事,以“绥东第一庙”佑安寺为标志的宗教文化。种种遗址文物散发着迷人的古色古韵,折射出昔日这片土地的繁荣昌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