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8年,美国出现首辆大众化汽车,满足了市场需求,并推动了社会机动化。福特T型车由亨利·福特设计,引入流水线生产,成为欧洲汽车制造业的批量生产标杆。至1927年停产,T型车总产量达15,007,033辆,彰显了其历史地位与影响力。
福特 T型汽车
1930年代早期,大众汽车还只是一个车型概念,而非品牌。
阿道夫·希特勒对大众汽车项目非常感兴趣,并希望借此提升在劳动阶层中的形象。
1934年6月22日,德国汽车工业协会(RDA)委托费迪南·保时捷设计一辆大众车。
1937年,大众汽车正式成立,开始生产甲壳虫汽车(KDF车),这是其主要产品。
KDF甲壳虫原型车
W30系列甲壳虫
费迪南·保时捷与希特勒
1938年,大众汽车厂有限公司正式成立,商标由莱姆斯皮斯设计。大众的车标设计独特,图案仿佛一只圆形的“眼睛”,内部嵌有“V”和“W”两个字母,这是德文Volkswagen Werk的首字母缩写。
大众汽车商标演变
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大众汽车转而生产军用车辆,并征用劳工大众大众汽车公司在二战时生产的车辆数量是66285辆。
二战中,大众82型桶车
二战中,大众166型水陆两栖桶车
二战中,大众92型军官乘用车
二战中,女劳工在大众汽车工厂组装反坦克地雷
二战中,劳工在大众军车制造厂组装汽车发动机
被盟军轰炸后的大众工厂
二战后重建与成长:
1945年二战结束后,英国接管了大众工厂,伊万·赫斯特少校成为工厂领导,对大众汽车的复兴起到关键作用。
伊万·赫斯特少校与大众甲壳虫汽车
美军试驾刚出厂的大众82型桶车
在1949年10月,英国终止了对大众汽车的管控,将其主权归还给了德国联邦政府。随后,德国政府决定将大众汽车的管理权移交给下萨克森州政府,标志着大众汽车正式回归德国本土并接受地方政府的直接管理。
第一1000台大众甲壳虫type 1下线
1950年3月,大众面包车上市。
大众T1面包车
1972年8月,大众甲壳虫成功打破了福特T型车近半世纪以来保持的1500万台单一车型销量的纪录。
1973年5月,大众帕萨特量产。
第一代Passat
1974年2月,大众尚酷量产;1974年3月,大众高尔夫量产。
第一代高尔夫和第一代尚酷
1985年后,大众开始收购其他汽车品牌,如兰博基尼、保时捷、西雅特、斯科达等,形成了一个多品牌集团。
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发展包括与上汽集团和一汽集团的合作,建立了合资企业,推动了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。
1983年4月11日,第一辆桑塔纳驶下流水线
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国产捷达在一汽-大众轿车厂组装下线
大众汽车承认在二战期间使用劳工的历史,并在1998年成立了人道基金委员会,对受害者进行了赔偿。
1999年,大众集团在沃尔夫斯堡建立了强制劳工纪念馆,以展示历史并表达歉意。